清明时节,为了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引导教师坚定扎根南疆大地教书育人的家国情怀,植物科学学院党委组织园艺林学系和农学系党支部党员教师一行30人,由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天生和副院长周正立带领前往和田兵团第十四师47团、224团,开展了瞻仰传承“老兵精神”的红色之旅活动。
4月5日早晨11点,教师们从学校乘车出发,穿越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映入眼睑的是连绵不绝的沙海,经过7个半小时的旅程来到了和田。
4月6日10点,一行人从和田市出发,乘车来到红色之旅第一站——老兵公墓三八线,384位老战士及爱人永远长眠在这里。朱天生主持并带领大家为逝去的老战士敬献花圈、默哀和瞻仰老兵墓地,同时带领老师们在老战士悼念碑前领宣誓词:“我宣誓,传承老兵精神和老一辈塔大人的胡杨精神,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潜心育人,培养更多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老战士纪念碑
老战士悼念碑前默哀

聆听老战士的故事

瞻仰老战士墓地

老战士纪念碑前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将军树,将军树栽植于一九五二年,由时任二军五师15团原政委黄诚、团长蒋玉和共同栽植,现命名为将军树。这里曾是团部所在地,原是一片碱滩、芦苇丛、荒漠,是十五团老战士人拉肩挑,开垦了这片肥沃的土地,这棵树也是唯一留存年岁最大的一棵树,被人们称为“方向树”,是这片土地上唯一长得最高、最大、最茂盛的一棵树,他象征着老战士守望着这片土地,在这里扎根开花结果,也象征着兵团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共守边疆、忠贞不渝、无限忠诚。

将军树前
第三站,老兵纪念馆。经过讲解员细心讲解,我们了解到1949年12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1800名官兵奉命从阿克苏出发,急行军18天,以“史无前例的行军速度”,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军和田,一举粉碎了敌对势力妄图分裂祖国的阴谋。随后,他们接管边防,组建政权,开荒造田,发展生产,翻开了和田历史的新篇章。1954年,这支革命战争时期的雄狮劲旅,响应党中央号召,集体就地转业。60年来,他们始终戍守大漠边关,肩负着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历史任务,为和田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老兵纪念馆聆听
第四站,去看望留在47团健在的2位老战士,47团纪委书记王军全程陪同。

看望慰问93岁的董银娃老战士

看望慰问99岁的刘来宝老战士
第五站,我们到47团广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前,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和田的历史,并在纪念碑前宣誓。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前宣誓

纪念碑前合影
第六站,前往224团,在224团开垦沙地边缘的沙漠,重走老兵路,体验老兵穿越沙海和新一代兵团人防沙治沙变沙漠为绿洲的坚韧不拔战斗精神。

重走老兵路
第七站,观摩224团退耕还林新建防沙治沙4000亩桑树园,224团副团长李刚(塔里木大学挂职干部)介绍发展桑树产业的规划。

李刚副团长介绍发展桑树产业的规划
第八站,参观兵地融合示范区昆玉市昆园镇和泰新村。

和泰新村基层阵地

和泰新村前合影
第九站,观摩昆玉市农业科技园区,参观了智能温室南果北种、设施葡萄栽培、设施桃栽培和设施蔬菜栽培示范棚。

设施桃栽培示范棚
第十站,观摩红枣文化馆,了解十四师红枣产业现状。

聆听红枣文化介绍

了解十四师红枣产业现状
今次红色之旅返回途中,老师们纷纷表示,这次活动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老师们不但得到了一次深刻而生动的教育,更明确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奋力展现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以潜心育人、培养更多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际行动回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心厚爱,为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服务兵团向南发展而努力工作。
文/ 何良荣 摄/王志鑫